物联网

汽车

来源:东成自控  日期:2017-07-28 17:40:55  点击:720  属于:物联网
   1.1 汽车生产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特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主要目标。汽车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设备引进,只有采取生产管理信息化等软措施,加强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全面提升汽车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

    一辆汽车由大量的零部件组成,要提高汽车生产管理的效率,必须实施高效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模式。此时生产线上每一点关于加工的确切信息都是需要的。这要求运用计算机通讯与网络技术来管理汽车生产线中庞大的物流、信息流。另外还要确保生产线工人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加工制作信息并做出及时响应,从而满足现代生产装配的要求。因此,实现汽车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1.2 RFID与物联网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物联网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的物联网概念,更加宽泛。一切与物物相连,有别于人与人的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统称为物联网。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传感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将物体信息传送到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智能网络。而RFID技术是互联网中让物品间能够通信的关键技术。物联网中,RFID标签上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的识别
 汽车装配主要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未采用物联网技术以前,要想全面而准确地获取零部件在装配过程中的信息十分困难,条形码技术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息流通前后脱节,不能完全满足装配线的实际要求。而且在产品检测不合格时,条形码很难迅速地找出故障原因,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汽车装配过程中,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完全满足装配线的实际需求,并且它还具备故障识别功能,能快速地找出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因此能很好地解决汽车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动读取标签中车辆装配等信息,大幅度缩短了步骤更替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各过程的生产记录也可以写入RFID标签,从而实现了实时的工程进度管理,对跟踪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2 汽车混流生产线

    2.1 汽车生产车间布置

     目前,企业普遍采用混流生产方式。混流生产线是准时生产方式具体实现形式之一,在许多制造企业已广泛采用。它的目的是在不引起大量库存的同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及时化的需求 。以某地区汽车制造厂实际情况为例,其汽车生产车间布置如图2所示。其中,生产车间在空调电工(1)工位、地板工位、顶棚(1)工位、粘贴工位、压条工位采取统一的混装线,完成以上工位后将两种类型的汽车分配于平行的两条总装线上。在平行的总装线上分别完成顶棚(2)工位、电工(2)工位、内饰工位、门锁工位、座椅工位、打胶交检工位。 由于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一旦某一工位出现问题或时间延误就会影响到余下的工位能否并准时地完成装配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汽车的交货时间和公司的生产计划安排。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汽车生产流水线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